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,久久精品无码区免费下载,无码不卡亚洲毛片av,久久影院AV人禽交

《格薩爾》研究(漢文部分)

發(fā)布時間:2021-12-09 10:56:27 | 來源:中國藏學研究中心 | 作者: | 責任編輯:

四、《格薩爾》研究

本年度《格薩爾》史詩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新的成績,在此選取幾篇重要論文稍作介紹。

諾布旺丹的《〈格薩爾〉學術(shù)史的理論與實踐反思》(《民間文化論壇》第4期)一文討論了《格薩爾》史詩研究、保護的特點。作者認為,從《格薩爾》史詩學術(shù)研究的興起(開始于 20世紀 50年代),始終貫穿著一種學術(shù)理念的實踐特點,這種實踐的主體是民間、學界和政府,通過三方合力協(xié)作實現(xiàn)的。從其研究歷程來看,起步之初很明顯被賦予了強烈的國家意志和意識形態(tài)色彩,是在當時中國推行的馬克思文藝思想的前提下進行的。20世紀 80年代,作為《格薩爾》研究與保護的中興時期,它是作為一種國家使命展開的。進入新世紀,則從國際非物質(zhì)文化視野開展了保護和研究。期間檢討了過去研究與保護中的不足,特別對于《格薩爾》史詩“文化語境”缺乏的關(guān)注,是這個時期的鮮明特點。作為一種特例的“多重模式保護的果洛《格薩爾》實踐”,更有效地實現(xiàn)了民間、學界和政府通力合作的成績。

徐其超的《〈格薩爾王傳〉對文藝語體的開拓創(chuàng)新——基于與荷馬史詩的比較》(《西南民族大學學報》第 10期)討論了《格薩爾》與《荷馬史詩》所具有的語言風格特點,以及它們對于文學創(chuàng)作的貢獻。作者認為,相對于傳統(tǒng)的作家創(chuàng)作來看,史詩尤其是《格薩爾》與《荷馬史詩》,盡管二者在格律上存在差異,但所呈現(xiàn)的一些共同的語言風格,卻對文學欣賞和創(chuàng)作提供了無盡的寶藏。具體來看,作者認為這些語體風格正是主要通過史詩所強調(diào)的“修辭格”完成的。

作者認為,通觀《伊里亞特》《奧德賽》和《格薩爾王傳》,發(fā)現(xiàn)這些史詩反復使用的數(shù)量巨大的修辭格是比喻、夸張、反復、摹繪以及比擬、象征、排比等等。這些辭格的功用在于增強形象美,增強語言的生動性、形象性。史詩編創(chuàng)者正是對這些辭格的得心應手的使用,將人、事、景、物,繪形繪貌、繪聲繪色、惟妙惟肖地表現(xiàn)了出來,給聽眾和讀者以如見其人、如聞其聲、如臨其境的形象逼真感。在注重辭格的同時,荷馬史詩和《格薩爾王傳》又注重引用格言、諺語,讓它們在敘述中畫龍點睛。史詩創(chuàng)編者運用豐富的形象思維,借助民族部落積存于神話傳說和歌謠的豐富口傳語體財富,開拓創(chuàng)新了規(guī)范性很強的文藝語體。為日后各自語系更進一步構(gòu)建詩歌、小說、戲劇劇本等語體扎下了根基,搭起了臺階,提供了范式。

保羅的《從史籍及〈格薩爾〉看絲綢之路與西藏的關(guān)系》(《西藏研究》第 2期)探討了《格薩爾》史詩中的歷史文化內(nèi)涵。作者根據(jù)西藏歷史和《格薩爾》史詩所反映的文化內(nèi)涵,認為史詩反映了西藏遠古十二小邦時期前的久遠歷史(也即《格薩爾》反映了隋唐以前青藏高原的歷史);同時認為,嶺國的最初居住地當在今西藏芒康、貢覺等一帶,后因遭特大雪災而陸續(xù)遷徙和擴張到西藏江達、四川德格、青海玉樹和果洛一帶。從這一認識出發(fā),作者根據(jù)漢藏歷史文獻,比對《格薩爾》史詩中的文化內(nèi)容,提出了自己的看法。

比如漢文獻中的“丁零”似是《格薩爾》中的“上嶺”(stod gling)。漢文文獻中的“白蘭羌”則可能是《格薩爾》中的“嶺國”。從《奇日珊瑚宗》中的奇日部落的地形地貌以及《格薩爾》所描述的位置來看,可能是指如今的新疆東南、甘肅西南、青海東北部的連接點柴達木盆地南端一帶,并與貫穿張掖、敦煌、若羌、且末、民豐、于田、和田等地的北方絲綢之路靠近。從《阿扎瑪瑙宗》中藏文“阿扎”這一稱呼中可以看出該部落區(qū)域多出瑪瑙,該區(qū)域大致在今西藏阿里西南部或日喀則西北部的中尼、中印交界地區(qū)?!跺羲廃S金宗》中的黨項或弭藥除了“其東界至松州,西接葉護,南雜舂桑、迷桑等羌,北連吐谷渾”以外,它的西北部和西南面與西藏高原上的蘇毗、東女國連接,東北部與我國西北漢族地區(qū)相望,南面或東南面與《格薩爾》中的嶺國部落聯(lián)盟等毗鄰。它是當時青藏高原上的重要部落,而且處于中原內(nèi)地與西藏高原之間的交通樞紐上,等等,這些結(jié)合歷史文獻與史詩內(nèi)容的討論,無疑對于挖掘《格薩爾》史詩的文化內(nèi)涵具有重要參考價值。

李連榮的《四川博物院藏 11幅格薩爾唐卡畫的初步研究——關(guān)于〈格薩爾〉史詩的故事系統(tǒng)》(《西藏研究》第 6期)和《四川博物院藏 11幅格薩爾唐卡畫的初步研究——關(guān)于繪制時間問題》(《民間文化論壇》第 4期)討論了四川博物院藏 11幅格薩爾唐卡畫的繪制時間與故事系統(tǒng)。作者認為,通過所繪《格薩爾》史詩的故事內(nèi)容,可以推測這些繪畫應該繪于 18世紀左右的康定地區(qū)。從其故事系統(tǒng)來看,可以認為,它是依照蒙古文北京木刻本的總體樣子,尋找到了甘南本、林蔥本等本子作為底本,然后編輯而成的一個故事系統(tǒng)。

王艷的《史詩的田野——白馬人〈阿尼·格薩〉田野調(diào)查報告》(《蘭州大學學報》第 5期)介紹了白馬藏族中傳承的《格薩爾》史詩的現(xiàn)狀。作者于2015年隨同他人前往四川省平武縣白馬藏族鄉(xiāng)厄哩寨以及扒昔加寨,調(diào)查了有關(guān)白馬藏族中傳承的《阿尼·格薩》的情況,主要訪問了巫師塔汝、傳承人旭仕修等人。認為《阿尼·格薩》在白馬人中具有悠久的歷史傳承,正如 2011年有人已用漢文整理發(fā)表的文本,它講述了白馬藏族的歷史記憶,是民族祖先英雄崇拜的遺留。此次調(diào)查中,通過白蓋(巫師)塔汝提供的《索伊》文獻中記錄的有關(guān)“格薩爾降妖除魔”的片段來看,白馬藏族中不僅講述著《格薩爾》史詩,同時也存在文本記錄的《格薩爾》史詩。

事實上,關(guān)于《索伊》文獻應該是藏文 gsol yig(音為索佑,意為祭文)的音譯。這種文獻大多是祭祀山神、水神等神祇的祭文,苯教、佛教中均有傳承。根據(jù)白馬藏族地區(qū)的情況來看,苯教文獻的可能性較大,而且對此古老寶貴文獻做搶救性搜集和整理是當務之急。

才旦的《探析〈格薩爾〉中與“嶺”相關(guān)的名稱》(《西藏研究》第 2期)討論了《格薩爾》史詩中與“嶺”相關(guān)的部落、氏族等的情況,具有一定的新意。作者首先總結(jié)了過去學者們關(guān)于“嶺”這一概念的不同認識,得出“嶺”是指一個關(guān)于多康地區(qū)長江、黃河、瀾滄江一帶地區(qū)概念的認識,這與曼秀·仁青道吉的觀點一致。然后討論了史詩中的“六部落”和“格薩爾”等名稱問題。作者列舉新近發(fā)現(xiàn)的吐蕃時期苯教文獻《當許噶塘蜂巴奇塔本古苯教文書匯編》中的“格薩爾”等名稱的拼寫,認為“格薩爾”一詞有可能最早來自瑪桑九兄弟統(tǒng)治時期產(chǎn)生的格瑪桑賽噶(ge ma sang sad dkar)或者格薩噶(ge sad dkar)一詞的音變。而“嶺·格薩爾”是 11世紀時期多康地區(qū)六大部落的首領(lǐng),《格薩爾》中的主人公則是以上述人物為原型,約于 14世紀隨著《朗氏家族史》的形成而形成的。此外,作者還概括介紹了前人關(guān)于“嶺六部”的觀點,即嶺國的六大部落是在藏族原始六姓氏的基礎上發(fā)展起來的。

此外,本年度丹曲著有《藏族史詩〈格薩爾〉論稿》(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),總結(jié)了其多年研究《格薩爾》史詩的成績;加央平措的專著《關(guān)帝信仰與格薩爾崇拜:以藏傳佛教為視域的文化現(xiàn)象解析》(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),分析了格薩爾作為神祇在民間信仰的一般特點;楊學武老先生著有《嶺國人物》(青海民族出版社),介紹了史詩中各種人物的情況,等等。這些新著為《格薩爾》史詩的研究增色不少,抑或開辟了新的研究思路。

版權(quán)所有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。 保留所有權(quán)利。 京ICP備06045333號-1

京公網(wǎng)安備 11010502035580號

<sup id="wwww8"><cite id="wwww8"></cite></sup>
  • <nav id="wwww8"></nav>
    <ul id="wwww8"></ul>
    <sup id="wwww8"></sup>
  • <nav id="wwww8"></nav>
    <sup id="wwww8"><delect id="wwww8"></delect></sup>
  • <sup id="wwww8"><ul id="wwww8"></ul></sup>
  • <tfoot id="wwww8"><dd id="wwww8"></dd></tfoot>
  • <noscript id="wwww8"></noscript><small id="wwww8"></small>